《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历史嬗变:问题与对策》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5-04-14 来源:高校英语平台

本课题从“以人为本教育观”出发。以人为本教育观一方面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只有在以学生为本教育观指导意义下的教育才能践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性化。以人为本教育观另一方面也特别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学生可以自学,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指导,学生就可能无法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事倍功半。因此,“教的好不一定学的好,教的不好肯定学的不好”的主张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当然这里“学的不好”是相对的,是与“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相对而言的。这就如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做科研,当然教学效果也可以好,但是做点科研,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不可否认,大部分教师能够兢兢业业地备课,充实授课内容,教学效果优秀,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内容,教材不变,教案不变,课件不变,作业不变,课堂索然无味,这些教师仅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惯性导致教师对职业技能的认知也越来越淡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去学习、去提高,但是现实状况令人堪忧。
除了英语技能外,现在有一种趋势,提倡依托内容(content-based)教学,鼓励批判性思维,致力研究型学习。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教师本人都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单纯地采用“拿来主义”,怎么会有批评性思维?没有研究型教学,怎会有研究型学习?就拿依托内容教学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80后和90后的需求。此外,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信息四通八达,学生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轻而易举,教师拥有资源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这些挑战也正是EGE、ESP等课程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的挑战。
还有技术问题,我们的教师如果不去学习新技术,还是照本宣科,实行平面教学,那对于所教班级而言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不公平,横向一比较,这些教师就会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赶着鸭子上架,能否上架,非不为也,乃不能也。从早期的邮件互动,到课程平台互动,到博客、微博、微信,再到云技术、小颗粒检索等等,追风已很吃力,毕竟过了追风少年的年纪。但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刚性要求、学生的嗷嗷待哺也是现实的问题。在教师的现实状况与客观的现实要求之间如何达成平衡?如何做些妥协?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师现阶段挑战很多,职业生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语言技能能否全面发展?技能全才型是不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奋斗的目标?如果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已经落伍而且没有发展的空间怎么办?基本技能很好,但是知识性课程缺乏专业训练和素养,是否需要培养?能不能培养?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如何快速转型?能不能转型?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层认真思考,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以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主题专著《中国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历史嬗变:问题与对策》正是对上述众多问题的回应。目前本专著已经流通到省内近60多所高校的主要管理者以及骨干教师手中。

